查看原文
其他

请问,这是天府新区的哪儿?(开卷考)

天府发布 2023-03-27

本篇文章约2660字,阅读需要7分钟


阅读本文前
先来看看这几张照片





你知道这都是天府新区的哪儿吗?
答案如下↓↓

“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


让我们从一条老街开始吧



【一条老街】


如果说,有一种向往叫做远方,那么,有一种情怀,便叫做老街。

在永兴街道丹土地村,有一条老街——明清一条街(线框内为老街范围)。至今仍保存着川西平原民居的原始风貌。


↑ 四川天府新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街民居多为清代修建的川西平原民居,呈四合院布局,悬山顶、上铺小青瓦、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中运用大量浅浮雕,雕刻有鸟雀、瑞兽、花卉等图案,雕工精细,内容丰富。


同时,驼峰、吊瓜等建筑构件使民居的视觉效果变得活泼生动。老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厚重与活力并存,沧桑与生机同在。



【两座古桥】


府河上最后的古石桥—二江寺大桥


↑ 二江寺大桥整修维护项目正在筹划阶段,暂不对公众开放



在激流之上,横跨着一座七孔石桥,名二仙桥即二江寺大桥


位于华阳街道府河路与二江路一段路口,新二江寺大桥旁。桥边原有“二江寺”,故名“二江寺大桥”。


在古华阳,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二江寺打烂船,嘉州府捡板板。”

↑ 二江寺大桥历史图片


据传,清道光五年(1825),二江寺的住持倡议在江上修一座桥。还有一种说法,倡导修桥的是华阳本地的秦、王两大家族,他们向众人劝募修桥,“同结善缘,共襄义举”。经过众人的多方努力,历时三年,一座百米石拱长桥横跨在大江之上,宛若长虹卧波。传说中孔下面水拱石上嵌有“大银锭”,桥拱中间刻有“天地良心”四字(据双流县文化志记载,此字毁于1966年冬)。


1981年4月,二江寺大桥被列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头有石刻保护标记;2002年,这座近两百岁的古石桥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天府新区唯一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 二江寺大桥俯瞰图

时至今日,仍有老居民结伴前往,望着奔腾流水,回忆儿时“扎猛子”的快乐;作为成都地区为数不多保留较为完整的石拱桥之一,它不仅为我们传承着本地历史文化的记忆,也为研究清代成都地区的水务、防汛及地方桥梁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横卧柴桑,浓荫如盖—廻江硚


↑ 四川天府新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廻江硚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回江社区西安村,始建于1914年。该桥横跨于柴桑河上(因柴桑河迂回曲折,故又被称为“廻江”),为当地的交通要道,东西走向,现为五类桥梁,禁止机动车通行。


↑ 廻江硚俯瞰图


该桥为砖石结构,五孔石拱桥,红砂岩质,桥长59.6米,宽7.6米,高10.9米,中孔南面上方有桥匾“廻江礄”、八卦图和“永垂萬古”四个大字。因该桥为岩石砌筑,故古人将“橋”写做“礄”。该桥为研究成都地区民国时期的水务、防汛及桥梁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距桥西岸不远为迴江桥公所旧址。公所系修桥余款所建,是昔日居民休闲聚集之地,代表了籍田当地友爱、和谐的社会文化。



【山间两寺】


2023年的春天,去卧云寺、半边寺踏春吧。


↑ 卧云寺

卧云寺(原为凌云寺)位于永兴街道云崖村1组村西500米。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40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1996年至2005年先后对建筑进行过5次维修加固。现寺庙保存良好,环境清寂,红墙隐于青山。寺外有一水景,中间有四面观音立像,站在山门望去,遍山青翠,极目天高。


↑ 卧云寺内景


卧云寺大殿内的石刻佛教造像形象生动传神,线条优美流畅,配色生动鲜艳,雕刻依托于山体石壁上,构成大殿的背墙,具有典型的川西明代石刻造像风格;其为天府新区佛教历史发展、衰落、兴盛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四川明清佛教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和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半边寺


半边寺摩崖造像位于永兴街道安宁村3组,苏家沟渡槽东100米,半边寺后山小庙内。造像开凿于元代,现保存基本完好。


与卧云寺类似,造像的石基连接后部岩壁,构成大殿的背墙。造像1龛中有佛像3尊,坐东向西,横向排列。中间造像结跏趺座于莲花须弥座上。半边寺摩崖造像为研究成都平原元代的石窟艺术及宗教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广都城遗址】


你愿意和我跨越千年,去广都城走一走吗?


↑ 广都城遗址总图(四川天府新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唐广都城遗址示意图


双流古称广都,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县,至今已有2148年的建置史。

广都城整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400、东西宽约240米,城墙总长约1280米,遗址范围约96000平方米。遗址内留有城墙、护城河(2009年被回填,现已不存)、城内建筑基址、城内文化堆积、唐代夯土层大量出土砖块瓷片。同时,明清时期普遍将北城墙与东城墙用作墓地(当地人俗称“棺山”),故遗址内遗有明清墓葬群。


↑ 广都城遗址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大多为农耕、生活用具。站在这片土地上,你可以想象到勤劳勇敢的先民们耕种劳作、建设家园的热闹图景.....



【煎茶龙窑、同治龙窑】


历史是流动的,它撇下一砖一瓦散落世间,人们拾掇、造型、烧铸,将其凝固成时间的形状,同治龙窑和煎茶龙窑便是如此。



煎茶龙窑最早出现于清代咸丰年间,多用于烧制日常食用及存储器皿。随着龙窑的倾斜和结构不断改进,龙窑的烧成效果也日臻完善。


煎茶龙窑依山势倾斜,长约60米,宽约11米,顶高5米,分窑头、窑床、窑尾3部分,一次可烧制20000件陶器。如今的龙窑仍使用“分室龙窑” 烧制陶瓷器,完美继承了蜀地优秀制陶工艺,釉色丰富多彩、鲜艳夺目,陶器艺术水平很高,湮没历史数百年的巴蜀陶瓷文化,正在这古今融合的煎茶窑中得到传承。




在历经百年沧桑岁月后的今天,其炉火仍然没有间断,使保留下来的民间土陶烧制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传承,这就是永兴街道丹土村同治龙窑。



“同治龙窑”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150多年历史,一般龙窑的窑尾是以并排着的三个烟囟充当龙尾,有头有尾,形状似龙俯卧而得名“龙窑”。


↑ 四川天府新区煎茶龙窑窑址
文物保护行动


如果你在这里土生土长,你一定对天府新区的历史文物不陌生,方圆近五十里内错落分布约12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建筑、拱桥、堤坝、石刻等类别。早至春秋,晚到近代,朴雅壮观如二江寺大桥、丹土村同治龙窑、煎茶龙窑,幽趣小巧如光绪年间太平池、石板坨晚唐摩崖造像都得见于这里。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留存下来的文物,述说着过去的历史。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历史的记忆留得久些,更久些…




↑ 组图:正兴街道回龙村碉楼修缮前后对比


在过去的一年里,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指导各属地街道开展文物保育活化工作,顺利实施正兴街道回龙村碉楼修缮项目,积极谋划广都城遗址公园项目、全力推动万安街道李家大院异地迁移保护。


下一步,文创会展局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工作精神,坚持“守底线、补短板、抓项目、提品质、促融合”方针,做好重大项目储备,保质保效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助推四川天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


↑ 广都城遗址公园项目示意图


春风已到
不妨来天府新区走一走
找寻文物背后的历史
体味历史背后的故事



▸平安成都建设,通报表扬


▸今起,预警启动!限行有变→


▸价格定了!四川医保局最新通知

记者:杨燕礼
部分图片由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提供
制图:李川
编辑:刘江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